部分書籍和文章顯示,籽料是因地質環(huán)境從山料邊緣剝離,而后被雨水沖入河道,再經過河水千百年沖刷而形成的鵝卵石狀料子。
這樣的解釋看似沒有不妥,但了解歷史及去過和田玉產區(qū)的人會覺得這樣的解釋有些蒼白無力。
經過專家、學者多年來的研究顯示,籽料由山料變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。
大量證據表明,籽料并不是由山料經過水流沖刷形成的,而是與山料同屬于原生礦體,幾個理由一一解釋。
1、籽料產區(qū)與事實不符
玉龍喀什河綿延幾百公里,卻不是每個地方都能見到籽料。
研究顯示,源頭往下20多公里河床中可以撿到少量山流水料;20--200公里的河床中卻沒有玉石蹤跡;200--270公里才是和田玉籽料主要出產地段。
如果說籽料真是由山料經流水沖刷形成的,那應該整個河段都有籽料的身影才對。就水流速度而言,前20公里并不比中間段慢多少,所以水流沖刷的解釋完全不能讓人信服。
和田玉籽料手串
2、質地
山料、山流水、籽料的玉質有明顯的區(qū)別。籽料的質地比山料、山流水料更加細膩、溫潤,色彩及皮色也更豐富。
或許有人會說,山料粗糙的表皮被水流沖刷磨掉了,所以籽料才更加細膩溫潤,但這里的玉質說的是玉本身的質地。
眾所周知,很多物質經外力作用是不可能改變內部質地的。所以,山料不可能被水流沖刷改變,更不可能把粗糙的質地變得細膩。
3、顏色
我們常見的和田玉籽料有白、黑、黃、青、碧五中顏色,而山料產出只有白玉和青玉,沒有碧玉、墨玉、黃玉這三種顏色。
就算后天沁色,也多只是表面疏松部分,所以顏色也不能解釋。
4、半玉半石狀態(tài)不符合硬度說
經常玩籽料的想必都見過“半石半玉”的籽料,如果籽料由山料而來,受外力水流作用,疏松的石頭早已磨沒了,留下的應該是完整的玉石,而不是“半玉半石”的狀態(tài)。
5、性質近似而不是大的區(qū)別
經過地質專家多年觀察和總結,發(fā)現質地、顏色、塊狀、溫潤度、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籽料基本都產自同一河道,這與大多數玉料的礦坑產出道理一致。
那么,如果籽料是水流沖下來的,那么它的質地、顏色、溫潤度是不會和山料有明顯區(qū)別的。
綜上所述,籽料并非由山料經水流沖刷而來,那么籽料又是從哪里來的呢?
地質專家認為,籽料有可能是由億萬年前火山噴發(fā),光滑鵝卵石狀原生礦體冷卻后形成的,這種光滑鵝卵石狀原生礦體深藏海底,經地殼運動、造山運動等自然因素,新疆一帶由海洋變成了陸地,籽料才得以重見天日。
可見,籽料并不是由山料剝離而沖刷形成,而是兩個性質相同而互補干擾的原生礦體而已。
言歸正傳,籽料真的是山料剝離,經過N年雨(河)水沖刷而形成的嗎?歡迎留言探討,正確的見解必將推動行業(yè)進步。